死亡教育培训目的(教育培训目的怎么写)

  “人为什么要死?”“妈妈你会不会死?”“人死后会去哪里?”相信每个孩子在幼年的时候都会问到这些问题。  当孩子们把这些问题摆在我们家长面前时,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回复她们:Ta只是睡着了,Ta离开我们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……,“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……”有一个孩子回忆自己认识死亡的日记:我七岁时,外婆意外中风去世。去世前三天,我被带到她...

  “人为什么要死?”“妈妈你会不会死?”“人死后会去哪里?”相信每个孩子在幼年的时候都会问到这些问题。

  

当孩子们把这些问题摆在我们家长面前时,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回复她们:Ta只是睡着了,Ta离开我们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……,“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……”

有一个孩子回忆自己认识死亡的日记:

我七岁时,外婆意外中风去世。去世前三天,我被带到她病床前。没有一个大人告诉我,外婆已经生命垂危,我完全不知道,那是最后一面。我被匆匆带去,又被匆匆带走。直到外婆下葬后一个月,我才知道她死了。至今,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,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我,恨了父母整整半年。那一个月,我趁父母不注意时,就会把外婆遗照藏在书包里,背着上学。我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欺骗:“外婆还在。”大人们以为把我和死亡隔离是对我的保护,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。

我们中国的父母喜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帮孩子过滤掉痛苦、筛选出幸福 ,希望尽可能的让孩子一路坦途,避免磨难,结果这样做的后果却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更深的疑惑和恐惧。

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中,可以说一直缺席“死亡教育”这一课。

我们忌讳谈“死”字,尤其是在喜庆的场合更是闭口不提,生活中我们一般也对死亡避而不谈。但是,这并不能阻止孩子对死亡的好奇。在我很小的时候姥姥就去世了,那时候我问父亲,什么是死亡?父亲告诉我说,就是睡着了永远不会再醒来了。吓得我好一段时间不敢睡觉。有一次我病的厉害躺在床上,三岁的女儿跑过来抱着泪眼模糊地问我“妈妈,你怎么了?你会死吗?她还小不理解死亡越是胡思乱想,结果晚上做梦说梦话“妈妈不要离开我”眼角还挂着泪珠,我听后,心为之一颤.....

实际上对于这个话题我们越回避,孩子越好奇,最可怕的是,我们从小成长在一个忌讳死亡的民族,我们也并不是很理解死亡的意义。

中国对于儿童死亡认知的教育还几乎为零,一些欧美国家就不会存在,因为她们很早就有对孩子的死亡教育。当然,孩子年龄的不同,让她们了解死亡的方式也应该不同。我比较喜欢引导孩子看书,在我的家里有这样一本 生命的童话绘本--《一片叶子落下来》,非常适合3岁至9岁的孩子。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,到夏天的最为生意盎然,到秋天的红橙,最后枯萎,离开树枝,归于大地的过程。告诉孩子,死亡是那么的自然,那么的美与平静,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?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,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!

我给女儿从头到尾读了这本书,读得非常深情。读到秋天来了,树叶开始纷纷议论死亡时,女儿说:“妈妈,我害怕自己会死。”她才刚刚3岁,似乎已经比同龄的孩子更早具有了 死亡的意识。而等读完整本书,我问她:“你还害怕死吗?”她说:“不怕了,冬天过完,春天就会来了。”听她这样说,我很欣慰,因为,当我有一天不得不离她而去的时候,我会告诉她:“女儿,妈妈就像那片叶子一样,化为了泥土,等春天树叶发芽,你就知道,妈妈又回来看你了,你可以经常在树下玩耍,妈妈就在树上陪伴着你呢。

  

死亡教育不仅出现在欧美国家的绘本中,也出现在他们的学校教育里,很多学校专门设置了死亡教育课,观察植物的枯萎,为死去的小动物开追悼会,为故去的亲人做纪念册,甚至到殡仪馆躺到棺材里亲身体验死亡。丹麦的作家写过这样一个绘本《爷爷变成了幽灵》,讲的是一位爷爷突发心脏病猝死,死后,他舍不得自己的小孙子奥斯本,就变成了幽灵,在夜晚来到了小奥斯本的房间,小奥斯本见到爷爷后非常惊喜,每天晚上都和爷爷玩耍,他看着爷爷从墙壁上穿来穿去,听爷爷发出幽灵的叫声,但是爷爷很不开心,他说他死前忘记了一件事。小奥斯本努力地帮爷爷回忆他忘了什么事,他们想起去游乐场坐过山车,想起在花园里种过一棵大树,想起一起去看电影看到最后呼呼大睡,最后,爷爷突然想起来,他对小奥斯本说:“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!”“再见!”爷爷和小奥斯本都哭了,绘本面前的我们也感动不已。

  这些绘本故事让我们开始正视生命,正视死亡,让我们意识到生命有始有终,如同花开花落。

  

近些年各地也不断报道出接二连三地发生“小学生跳楼”事件,其实学生跳楼在西方社会也会发生,只是在我们中国把这类事情放大了,极端化了。到目前为止,也没有很多人从根本上探讨过此类事情的根源。现在小学生的父母很多都是80后,是单独甚至双独,他们自己的心智有时候还是小孩子,不懂得处理亲子关系,更别说对孩子谈论生与死的问题了。

此外,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依赖性很强的一代,缺乏自主性,遇到问题不懂得自己解决,有时跳楼只是他们赌气的一种方式,以这种方式引起家长、学校的关注,却从来不会想到后果,也不明白后果会是怎样。如果让他们重新再选择,也许不会是跳楼。而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,或多或少会给同学一种暗示,原来这样一种方式也是可行的,至少父母痛心了,学校妥协了,自己的目的达到了,却不知道失掉生命是自己最大的损失。所以,学校和家庭在小孩“死亡教育”这方面还是应该加强的。

一、对孩子的死亡教育要有技巧

我个人认为死亡教育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,而是一定要做,而且是要有技巧地去做。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害怕,就随便编个童话故事解释死亡,但这并没有告诉孩子事情的本质,有时还会误导孩子。如果父母说到,人死了会到天堂,那么小孩子就可以把死亡理解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,生活中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,便马上想到天堂去了,这样是很可怕的事情。

  二、给孩子解释死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平静

死亡就跟出生一样,是生命个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但是“死亡”毕竟意味着生命的结束,所以人们一提及死亡,毛骨悚然,胆颤心怯,都努力回避这个可怕的、令人绝望的话题。在我们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时候,要注意用平静、缓和的语音语调,既要保持科学,又不能冰冷生涩。不能为了渲染死亡的气氛,而故意把声音弄得低沉阴森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,生命只有一次,死亡以后就不能再重新生活在世界上了,不能跑、不能动、不能说话了。生活是个大课堂,蕴藏着许多教育资源。亲朋好友的离去,动物伙伴的死亡都是鲜活的死亡教育的素材。每当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时,我们应鼓励孩子表达出遇到这样事情的感受,切莫压抑在心,不与人沟通和交流。孩子感受到死亡所带来的痛苦感,我们应该与孩子一起真实地面对。

  三、自然界生物的生死轮回是很好的教育素材

我们可以让孩子观察自然界中的生命,看植物的一岁一枯荣和其他生命周期短暂的生物的生死轮回。这些对孩子理解“生与死”是有一定帮助的。与其让孩子蒙在脆弱之中,不如真诚地告诉她,鼓励孩子和我们一起坦然面对。小猫会死、家里的花朵也会死、老人会死、年轻人也会死、你不喜欢的人会死、你喜欢的人也会死。不过死并不可怕,你可以把你想念的人或者小动物记在心里,自己好好生活下去,为了达到活下去的目的,生病了就要吃药,才不会痛,才不会死。

四、我们要举一反三,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

  我们自身要明白一点,进行死亡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把死亡的概念灌输给孩子,也不是谈到死就戛然而止,而是应该举一反三地让孩子知道,如何才能更好地活着。比如,生命是父母给予的,死亡教育也让孩子小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,让孩子体验到了保护生命的艰辛,知道与父母分享快乐和美食,懂得父母的辛劳,并不定期地做力所能及的事。又比如,家长向孩子讲述死亡真正的内涵就是“生命的结束,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你,发生了什么事情你都不会知道”,等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,他就会格外懂得时间的宝贵。

  清明节就要到来了,清明期间,正是”死亡”话题最容易提及的。当孩子再次问我们什么是死亡时?你想好怎么回答了吗?别逃避,正视死亡,就是尊重生命,我们谈论死,就是为了珍视生!

新概念英语学校,每天给你最需要的。

最好的教育一直在您身边!

智博威教育集团

  ?智博威课程:

智胜来袭,凹凸校区升级扩建,只为优秀的你!

都说字如其人,字写不好,影响孩子一生!

学好数学的制胜法宝!!一般人儿我不告诉他~~

孩子,不要抱怨读书苦,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!

老师推荐:这口语老厉害了!逆袭口语就这么简单!

你要的中考数学常用公式,全在这里了!

  ?全脑潜能开发:

  解决孩子上课走神的好方法,99%的家长不知道

  ?家庭教育:

  打压式教育:我都是为了你好|第一期幸福小镇家庭教育微信课堂

  叛逆比顺从更重要,青春期不是父母之殇|第二期幸福小镇家庭教育微信课堂

  孩子攀比心理怎么解决?|幸福小镇家庭教育微信课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