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培训太赚钱(教育培训怎么盈利)

  暑假将至,各种辅导班又开始扎堆火热招生,谁让这是一个有“钱”景的行业呢。谈及学习,如果你说自家孩子没去过课外辅导班,笔者打心眼“呵呵”。据统计,如今超半数的中小学生在课外培训机构“再教育”,更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坦言,愿意为上万元的辅导费埋单。刚需强烈、利润诱人、监管粗放,因此一些靠信息不对称忽悠的培训机构,不免也混杂其中。真闹了纠纷...

  暑假将至,各种辅导班又开始扎堆火热招生,谁让这是一个有“钱”景的行业呢。谈及学习,如果你说自家孩子没去过课外辅导班,笔者打心眼“呵呵”。据统计,如今超半数的中小学生在课外培训机构“再教育”,更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坦言,愿意为上万元的辅导费埋单。刚需强烈、利润诱人、监管粗放,因此一些靠信息不对称忽悠的培训机构,不免也混杂其中。真闹了纠纷,消费者也因“教育投资有风险”经常成为“挨宰”的鱼肉。培训监管真是无从下手的乱局?消费者如何既保护好钱袋子,又能享受校外教育的“福利”呢?

  交钱后“老母鸡变鸭”怎么办?

  为了能让孩子“赢在起跑线”,上海的姚先生在一家连锁早教机构签订了培训合同,学费为6万多元。可是,去年8月,姚先生突然接到通知,因为场地装修,课程暂停一个月。姚先生开始没多想,可这一暂停就遥遥无期。耽搁7个月后,早教对孩子已经没有意义。姚先生与该机构一直交涉,要求退还学费,可交涉的老师换了一拨又一波,问题始终没解决。

  教育培训本身是合同关系,培训方未履行合同,应该通过消保委投诉,接下来行使“要求退款以及索赔”的权利,而非周而复始的协商。作为消费者,签订合同时,对于易引发纠纷的上课地点、授课师资、时数、违约责任等条款应落笔成文,避免日后“扯皮”。

  “免费课”?一场被惊醒了的“美梦”

  “签约金额1万元,赠送800元课程免费学,2万元送2000元,5万元及以上赠送比例增至15%,一年后返还本金,相当于免费上课。”这是“聚智堂”特殊的招生广告。北京张先生在认可该机构教学质量后,相信了此活动是为老学员的“亲情回馈”,一次性预付了5万元。可高考前夕,“聚智堂”突然停业,董事长不仅卷走学员的学费,还有大批家长的预付费十几亿跑路。

  名义上虽未出现“理财、投资”字眼,然而高达15%的回报率,笔者怎么看都像是“庞氏骗局”的衍生版。而工商部门对教育机构检查、年审的同时,对其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,也理应及时叫停整顿。

  噱头之下的三大“猫腻”

  虽说课外培训班屡生事端,然而纵观近年来的“前赴后继”涉嫌违规的机构,其猫腻手法大同小异。

  猫腻一,有证无“资质”。市面上不少培训机构挂着“教育信息咨询”名头的营业执照,然而家长却不尽了解,“咨询”和“培训”不仅是经营概念不同,对场地、人员、项目的要求和监管都不同。

  猫腻二,谎报名校“录取率”。每到升学季不少培训机构门口就会张贴“光荣榜”,并在招生时候宣扬有优秀中学“推荐名额”。可真的去中学打听,回复往往是不可能与培训机构有任何接触,委托这些机构进行“推荐考试”更是无稽之谈。

  猫腻三,神话培训作用。许多早教机构把培训吹得神乎其技,似乎不参加的孩子日后不能健康成长。其实多数早教是在孩子身心未成熟时的“拔苗助长”,看似事半功倍,实则很可能不利于孩子天赋的开发和启迪。而故弄玄虚的宣传,则是一贯的敛财伎俩。

  《解读网》:列给消费者一张审核清单

  在竞争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,解读君若是奉劝你不去培训机构,似乎也过于不接地气。而消费者在选择教育机构时,除了肃清耳根,避免那些营销噱头的纠缠,更应有一张360度无死角的审核清单在手,方能自如进退。

  1. 机构办学资质。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应查看相应证照(营业执照、单位登记证、办学许可证),明示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。

  2. 教师资质。培训机构教学老师(包括外教)应具备教师资格等证书。

  3. 机构声誉。家长可登录全国信用信息公示系统,查看培训机构是否被列入异常经营名录、是否违规等。

  4. 合同条款。签订合同时,对内容要仔细研读,避免一次性缴纳巨额费用和长期合同。

  5. 机构广告。《广告法》明确规定,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升学、通过考试、获得学位等明示或暗示的承诺。因此广告中是否有误导消费者的内容,注意收集保存。

  6. 消费凭证。交费时应索要消费凭证,注意收费与实际办学单位是否相符,防止遭遇“黑”补习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