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尺讲台,三寸舌,三寸笔,三千桃李,十年树木,十载风,十载雨,十万栋梁。”教师应该是这个样子的,是以自己为课本为教材,来教育山区里寻求知识的孩子。在六安市舒城县有个“微小学”,整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和两个学生。
要元村位于舒城县山七镇偏远的山村里。这里交通闭塞,群山环绕。而就在这大山深处的一位老师却用40余年诠释了教育的无私和温暖,用行动温暖了这座大山。
记者吕琳:现在记者所在的是舒城县山七镇要元村,那么在我身后这个学校是非常特殊的学校。因为他只有一个老师和两个学生。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特殊的学校,去看一看它的故事。
走进要元小学,首先映入记者眼中的是这里简陋的环境和为数不多的房屋。仅仅4间房间,却承担起教室和医务室的功能。真正能够用来上课的只有一间房间,里面摆放着课桌、讲台、黑板、图书架等等,基本没有可以活动的空间。
吴成铸:我是1976年春进入这个学校的。当时进入这个学校的学生有六十几个人。我在教学的时候一直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。
吴老师说,近年来,随着城市的发展,许多孩子都走出大山到城里读书了,可是由于一些孩子家庭情况不好,就继续留在这里上学。而自己原本已经退休,可是由于没有新老师,就一直没离开这个学校。
吴成铸:我们这的很多孩子他们的家庭还不具备在外面陪读的条件。这两个孩子就是,父母外出务工养家糊口,爷爷奶奶都六七十岁了。我们中心学校就是放心不下这些孩子,不忍心这些孩子没有地方读书。
而在校的两名孩子由于一个二年级,一个三年级。吴老师只能分开进行授课,一天下来除了吃饭基本上没有离开讲台。
吴成铸:在我们这个学校就两名学生,一个是二年级,一个是三年级。我平时给他们上课的时候轮流着,首先考虑好先上哪个年级,就把另一个年级的安排课堂作业,让他们自己完成。这个年级上完了布置一定的作业他自己完成,我就上那个年级的课程。几乎一堂课是没有休息的时间。
在交谈中,记者了解到这两名学生都属于家庭条件不好的留守儿童,每天要徒步走半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。为了方便孩子们,吴老师的老伴专门在学校给他们做饭。
学生:我们是从下河过来的,要半个小时。
记者:走路吗?
学生:嗯。
记者:你感觉每天上学辛不辛苦?
学生:辛苦。
记者:你爸爸妈妈在哪里?
学生:爸爸在合肥打工,妈妈在家里。
记者:你每天上学也是走路来吗?
学生: 嗯。
记者:你家里有哪些人啊?
学生: 我姐姐、爸爸、爷爷、奶奶。
记者:爸爸在家吗?
学生: 不在家。在常熟打工。
记者:家里谁带你呢?
学生: 爷爷和奶奶。
如今,65岁的吴成铸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要元小学和这里的孩子们。他担心未来自己不在了孩子们怎么办,他非常渴望能够有新的老师继续坚守这份教育使命。
吴成铸:我希望这个学校不要垮,哪怕只办一至三年级也希望有一个学校在这里。现在都是人性化教育,年轻人到我们山区来读书读不习惯。肯定渴望新老师。
一个老师两个娃 青企协志愿者来帮忙
如此窘迫的教学环境和匮乏的教学资源也引起了市青企协的关注。志愿者们了解情况后组织了相关人员带着物资和爱心来到了这里,希望能够给吴老师和孩子们送去温暖。
青企协志愿者们驱车三小时来到了这里,当看到这里的环境和教学条件时,他们深深感慨这里比他们想象的还要艰难。
六安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司文峰:我没有想到这个学校只有两名学生,另外它这个条件来讲还是比较差的。这两名学生也是贫困学生,老师又兼校长在这个学校也是工作了多少年。
为了真正深入孩子们的内心,志愿者们与孩子们积极沟通,并陪伴他们踢球、做游戏,并将准备的礼物送给了他们。
六安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司文峰:我们准备了一些儿童的体育用品,学生的书籍还有一些书包文具,还有一些他们健康的一些食品奶粉这些。
针对这里教学资源匮乏和教室环境简陋的问题,志愿者们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再来这里,持续的进行关注和资助,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和老师拥有一个好的教学环境。(来源:直播六安)
粗糙的双手支起课桌,带来知识的曙光,挺拔的脊梁挡住风雨,留住孩子的书心,是他对孩子深沉而又默默付出的爱。“一块黑板,两尺土台,两个娃,一个家,数十年风霜,数十年牛马,数十年站岗,千秋万尝”。